連日來,南粵鄉村大地上,15萬名大學生組建突擊隊,利用暑期奔赴鄉村一線,發揮專業所長破解基層發展難題。這是廣東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行動深入實施的第三年。團省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該行動已實現縣(市、區)、省內高校全覆蓋,僅粵東粵西粵北地區12個地市,平均每地就迎來超7000名大學生。
推動技術落地見效
夏日炎炎,華南農業大學新“硒”望突擊隊的身影,又一次出現在梅州市蕉嶺縣藍坊鎮。兩年前,這支由碩博士研究生組成的團隊“盯”上了當地特色水果三華李,通過反復調研、長期跟進,對其試點施用自主研發的有機硒功能試劑。
隊員葛欣介紹,該試劑能改善農產品的活性成分和健康價值。施用試劑后,三華李的表皮果粉厚實,果皮柔軟、少有煙煤現象,果肉色澤鮮亮,口感甜脆多汁,裂果和掉果數也顯著減少,種植基地的產量和產值大幅提升,已幫助基地增收20萬元。
“來一趟藍坊鎮不容易,尤其梅州通高鐵前,得倒好幾趟車,耗上大半天。”葛欣是黑龍江人,在東北讀完本碩后,三年前到華農攻讀博士學位。為了三華李,他這兩年跑了10多趟藍坊鎮,對當地越來越熟悉。
去年,葛欣通過由廣東共青團發起實施的“青年實干家計劃”項目,被選聘為藍坊鎮團委副書記,兼職開展更多服務。“能將所學運用到田間地頭,看著成果落地、農戶增收,一切付出都值得了。”他說,接下來,團隊計劃把成果推廣到水稻、藍莓等更多作物。
各展所長助力鄉村振興
距離藍坊鎮約50公里處的梅縣區丙村鎮,嘉應學院“金生雞世”實踐團同樣聚焦實效,以科技為農業發展助力。
在當地養殖場基地內,學生們正細致檢查五華三黃雞的生長狀況。“還有兩批種蛋正在孵化,約三個月至半年后就能轉入雞場跟蹤觀測。”隊長鐘志鵬說。
五華三黃雞有百年飼養史,是被載入《中國禽類遺傳資源》的地方良種。數年來,團隊聯合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從資源收集到提純復壯,逐步為五華三黃雞組建保種核心群。
保種,保的是養殖戶的“錢袋子”,好處實實在在。鐘志鵬表示,規范化養殖能讓五華三黃雞的品質更穩定,也為其產業化發展、當地產業振興打好根基。
實驗室里,學生們通過基因檢測挖掘品種優勢;雞舍中,他們仔細記錄雞的生長數據,優化養殖方案。此外,團隊還協助當地完善遺傳資源鑒定材料,正推動五華三黃雞沖刺“廣東省第八個國家級地方雞品種”認證。
鄉村振興是一幅多元畫卷,既要有“錢景”,也要有“顏值”。在河源市紫金縣鳳安鎮,上坑村原本斑駁的墻壁上,如今“住”進了幾只靈動的大白鵝。
這是華南農業大學林風繪新隊的作品。學生們拿起畫筆,通過墻繪藝術更新村莊面貌。去年寒假,該團隊在當地開展深入調研,系統梳理其歷史脈絡、特色民俗、生態資源等。
“我們提前設計了墻繪方案,重點融入當地田園景致、特色農產品等元素,希望展現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自然之美,為提升鄉村風貌、激活鄉村文化注入看得見、感受得到的藝術活力。”隊員劉穎說。
此次暑期服務中,該團隊計劃完成鳳安鎮兩個村莊共11幅墻繪作品,主要分布于主干道兩側及房屋外側,覆蓋面積約6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