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旺季的喀什古城,操著粵語口音的廣東游客與維吾爾族攤主討價還價;街頭巷尾,“跨粵山海 奔赴疆來”“珠水潤天山 粵新一家親”的標語在陽光下格外醒目……這些生動鮮活的細節,勾勒出一幅跨越4000公里的山海情誼畫卷。
2023年4月,第十批廣東援疆干部人才接過接力棒。800多個日夜,他們在風沙飛揚中踐行承諾,在嚴寒酷暑里堅守崗位,以“進疆有目標、在疆有作為、離疆有成果”的信念,在祖國邊陲書寫亮眼答卷。截至目前,廣東省累計投入援疆資金約99.14億元(含深圳市,下同),實施382個大項目,4600多名援疆干部人才扎根邊陲,推動援疆工作持續走在全國前列。
天山南麓,廣東援疆干部人才深深扎根,如木棉般堅韌生長,將紅棉精神與胡楊精神交融共生。如今,民生溫暖民心、產業激活發展、文化浸潤邊疆的幸福畫卷正徐徐鋪展,續寫著粵新兩地山海情深的絢爛詩篇。
辦好群眾“心上事”
民生答卷有溫度
伽師縣老人熱合曼·阿西木的世界,在揭開紗布的瞬間重獲色彩。被白內障困擾數十年的他,早已忘記親人模樣,是“粵新光明行”讓他重見光明。一家人相擁而泣的畫面,成為廣東醫療援疆最動人的注腳。
南疆地區日照強烈,白內障等眼科疾病高發。2023年7月啟動的“粵新光明行”,每年為1000名患者實施免費手術,至今已讓3000多人次重見清晰世界。近期投入使用的中山大學國際眼科醫學中心新疆分中心,引入中山大學眼科中心與華為聯合研發的眼健康AI篩查系統,用科技守護邊疆民族群眾的“光明”。
近年來,廣東醫療援疆持續發力,“廣東名醫進疆工程”“消結行”“科普行”等惠民項目落地生根,(南疆)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等重大平臺加快建設,不斷填補南疆醫療技術空白,讓“組團式”醫療援疆成果惠及更多群眾。
醫療、教育均是民生基本。8月25日是疏附縣廣州新城實驗中學的開學日,820名新生走進仿騎樓風格的校園。這座投入2.55億元建成的學校,既有嶺南建筑風情,又配備智能化教學設備,由廣州協和中學全面托管,為邊疆學子開辟了一條全新求學路。
從思政教育到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示范校建設到“三支隊伍”協同育人,廣東教育援疆步步扎實。如今,喀什技師學院成為高技能人才的搖籃,喀什大學成功獲批教育學博士點……
2023年以來,廣東投入教育援疆資金12.1億元,實施學校新建及改擴建項目155個,選派近1500名優秀教師和支教大學生,通過“新強師工程”“名師工作室”等機制,培育出一支“帶不走的師資隊伍”。
病有所醫、幼有所教、住有所居,廣東援疆用心織密民生保障網。每年謀劃的“十件民生實事”溫暖民心,如投入超4.5億元打造的伽師縣西克爾庫勒鎮產城融合示范鎮,讓戈壁荒漠漸成幸福綠洲,各族群眾的獲得感如天山雪水般滋養心田。
重大項目遍全疆
帶動就業有力度
新疆三禮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車間里,呂愛武翻看著手機里的照片:去年大灣區展會上,消費者排著長隊品嘗油莎豆產品。“廣東市場的認可超出預期,今年得提前備好貨。”這位企業負責人眼中滿是憧憬。
油莎豆是兵團三師54團興安鎮的“治沙神器”。曾經這里戈壁連片,2017年引進油莎豆產業后,既綠了荒漠,又鼓了腰包。在廣東援疆推動下,4000萬元資金投入建設油莎豆現代農業產業園,形成集清篩選、烘干、研發、存儲、包裝于一體的全產業鏈。目前園區已引進7家企業,開發出10余種深加工產品,預計年內產值達1.5億元,新增就業崗位200余個,帶動群眾平均增收4.5萬元。
“疆品南下 粵品北上”工程讓小眾特產走向大市場。2023年10月啟動以來,這個粵新特色產品產銷平臺暢通兩地“雙循環”,疏附木亞格杏、伽師新梅、三師油莎豆風靡粵港澳大灣區,廣東佳果、嶺南服飾也走進新疆、銷往中亞。線上平臺一鍵下單,新疆特產上市時廣州“小蠻腰”、佛山千燈湖等地標同步亮燈,產銷對接活動讓兩地企業握手合作……雙輪驅動的“組合拳”,兩年來促成雙邊交易超100億元。今年上半年,廣東對中亞五國進出口增長23.1%,增速領先東盟、歐盟等主要市場。
粵新商貿熱絡的同時,“粵企興疆”工程讓雙方合作更深入。變“單向支援”為“雙向共贏”,2024年粵新重點簽約企業超30家,落地項目23個,在疆粵企營業產值達105億元,帶動2萬多人穩定就業。如今,在疆粵企已成為當地民族群眾向往的就業高地、現代產業工人的培育基地,讓“就業是最大民生”的承諾在南疆大地落地生根。
中華文化潤邊疆
交流交融見深度
2025年“悅讀粵新”喀什書展雖已落幕,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讀者武芳仍意猶未盡。得知馬伯庸、畢淑敏等名家到場,她特意趕來參加分享會,“這樣的全民閱讀活動太難得了,還拿到了馬伯庸老師的簽名書!”
南國書香節連續兩年走進喀什,粵版精品圖書展銷、名家講座讓邊城書香彌漫。近200場活動吸引近十萬群眾參與,讓“愛讀書、讀好書”的氛圍在南疆悄然濃厚起來。
“悅讀粵有趣”城市書吧在喀什市、疏附縣、伽師縣、兵團三師圖木舒克市相繼落地,海量電子藏書、AI互動設備、朗讀亭讓閱讀成為“感官盛宴”,成為傳播現代文明的文化地標。
暑期的喀什古城,粵喀情英歌舞隊的巡游總能引爆人氣。“去年廣東老師來培訓時,我們跟著學招式、練步伐,現在走到哪兒表演都受歡迎。”隊長艾日夏提江·艾力說著,臉上泛起自豪的笑容。
端陽節,喀什東湖龍舟競渡;節慶日,嶺南醒獅舞動邊城;校園里,詠春拳、廣繡、剪紙等興趣課熱火朝天……嶺南文化與邊疆風情碰撞出獨特魅力,粵新文藝交流讓中華文化浸潤各族群眾心田。
“到北京那天,我在天安門廣場看了升旗儀式,太震撼了!”伽師縣第一中學學生依力扎提·艾孜提力至今仍記得暑期研學的場景。在“京彩外交·絲路啟航”研學營中,他走進外交部新聞發布廳、故宮博物院,登上八達嶺長城,“我要把祖國的強大講給身邊人聽。”
廣東援疆開展的“祖國情·中華行”研學活動,讓更多受援地群眾到首都感受國家日新月異的發展,兩年來組織超千名喀什青少年赴北京、廣東、福建等地交流;促成港澳大學生、政協委員赴喀訪問;推動20多萬粵新青少年“云端”結對、書信傳情。
喀什市籃球公園、穗疏文體公園相繼建成,粵喀籃球嘉年華上,杜鋒、胡明軒等球星現場指導,“石榴籽杯”青少年足球邀請賽讓粵新小將同場競技……體育賽事成為友誼橋梁,讓兩地人民在賽事拼搏中越走越近。
“石榴籽一家親”的故事不斷續寫,民族團結之花越開越艷。廣東援疆前方指揮部獲自治區“民族團結一家親”先進集體,廣東省“組團式”援疆醫療隊、疏附縣托克扎克鎮中心小學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稱號。
同心筑夢,情滿天山。站在決勝“十四五”、謀劃“十五五”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的關鍵節點,第十批廣東援疆工作進入收官階段。全體援疆干部人才正團結一心、奮力沖刺,在這片熱土上續寫“屯墾戍邊”的時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