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省加快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第五場專題會議(嶺南特色現代農業專場)在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召開。會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論述,認真落實省委工作部署,圍繞更好推動嶺南特色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共同探討、共商良策。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黃楚平出席會議并講話。
會議設置了嶺南特色現代農業成果展示專區,與會人員現場觀摩了我省現代海洋牧場建設成果、現代特色農業發展成效以及高校科研機構涉農最新技術突破。會上,來自農業領域的9位院士專家、人大代表、科技機構代表、企業代表作交流發言,省農業農村廳、省自然資源廳、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廣東監管局、省科技廳、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5個部門負責同志作回應發言,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胡勁軍對發展嶺南特色現代農業提出具體要求。
黃楚平指出,在省委正確領導下,我省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扎實推進“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嶺南特色農業得到長足發展,農業產業規模穩居前列、特色農業集聚效應明顯、農業科技支撐有力、海洋牧場加力提速,為農業強省建設打下堅實基礎。
黃楚平指出,廣東作為農業大省,發展嶺南特色現代農業是立足自然稟賦、文化傳統和產業基礎提出的現代農業特色發展模式,是實施“百千萬工程”的有力抓手,是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應有之義。要突出“土特產”這篇文章,擦亮富民增收的“金字招牌”,挖掘“土”的潛力、打響“特”的品牌、建強“產”的鏈條,在產品上錯峰頭,在品質上求獨到,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切實把農業“小產品”做成富民大產業。要突出種業這個要害,大力推進“粵強種芯”工程,筑牢現代農業的“芯片根基”,實施種業攻關工程,以良種好苗牽引農業標準化、現代化生產;實施良種繁育推廣工程,形成以優勢品種提升優勢主導產業、特色品種支撐地方特色產業的良好格局;實施種業企業扶優工程,支持企業建設種業創新聯合體,加速種業科技與應用深度融合。要突出農機裝備這個支撐,深入實施“粵強農裝”工程,鍛造農業提質增效的“硬核引擎”,持續開展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充分利用廣東制造業強省的優勢做強農機裝備制造,強化應用導向、優化創新資源布局,在嶺南特色作業場景打造全球技術標桿,推動廣東智能農機裝備走在前列。要突出海洋牧場這個重點,建設耕海牧漁的“藍色糧倉”,實施好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條例,堅持規劃引領、科技支撐、政策保障、市場驅動,向規劃要空間、向科技要效益、向融合要價值、向改革要活力,全面提升海洋牧場組織化、專業化、規模化水平。
黃楚平指出,發展嶺南特色現代農業是一項需要多方協同、久久為功的系統工程。希望專家學者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更多農業科技成果服務農業生產第一線;企業做強主業、做大規模,扎根嶺南這片沃土辛勤耕耘、收獲未來;人大代表密切聯系農業企業、農民群眾,群策群力推動有關方面解決問題、完善制度;政府各職能部門緊扣農業“急難愁盼”精準施策,通過加快健全便捷高效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等,使小農戶更好銜接現代農業,切實推動嶺南特色現代農業規模化、產業化、智能化發展,共同為我省加快建設更具國際競爭力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貢獻力量。
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黃寧生、葉貞琴、張碩輔、肖亞非、劉雅紅、譚玲,黨組成員呂業升,省政府黨組成員陳良賢,省人大常委會秘書長許紅,省人大各委員會及省直有關部門負責同志,汕尾、湛江、肇慶、清遠、云浮等市人大常委會有關負責同志等參加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