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舉行的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是我國第一次由廣東、香港、澳門共同承辦的大型綜合性運動會。其中,兩項跨境賽事——珠海賽區公路自行車賽和深圳賽區馬拉松賽,首創“口岸就是賽道”模式,將首次實現運動員在高速競技狀態下“零延時、零接觸、零等待”無感通行,引發廣泛關注。
如何實現“無感通行”?8月30日,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科技創新工作推進會暨IEEE機電一體化與計算機技術工程國際學術會議在廣州舉行。香港立法會議員、清華大學創新領軍工程博士尚海龍在現場介紹,一種類似的技術已經在香港—深圳沙頭角中英街口岸試點使用9個月,將通關效率提升至原來的4倍以上,即使在大批旅客同時通過或是旅客戴口罩等特殊情況下也能準確識別。
可準確識別戴口罩旅客
在香港—深圳沙頭角中英街口岸,持有跨境所需證件的旅客可以在通關通道直接步行通過,“一秒通關”,無需停留或主動配合口岸人員進行查驗。
旅客無感通行的背后,是一系列跨模態身份識別技術在支撐。尚海龍介紹,經過重新布局的中英街口岸被簡化成兩條通道,進出各一條,當旅客通過時,攝像頭能捕捉實時視頻影像,通過跨模態的身份核驗技術快速識別出旅客的身份,支持其快速通行。
無感通行技術與目前廣泛用于高鐵車站、企業園區等場景中的人臉識別技術有所不同。以往,人臉識別技術要求用戶必須處于攝像頭的有效識別范圍內,因此對攝像機的位置、角度等都有嚴格要求,而且用戶不能遮擋面部。
而無感通行技術用到的跨模態身份核驗技術,并不依賴某個單一的信息或特征,而是可以根據用戶的身高、體型、步態、衣著等多維度信息進行分析。
為了提高身份識別的準確性,無感通行技術還用到了“行人重識別”的概念。通俗地說,計算機可以在不同角度攝像頭拍攝的圖像或視頻中識別并匹配同一個行人,并且在這些圖像中選取“最優選幀”來提升識別精度。
因此,該技術的抗干擾能力非常強,即便是用戶戴著口罩,面部被遮擋,仍可通過整體特征來準確識別其身份;同時,即便是光照條件不佳時,計算機也能借助紅外攝像頭來提供可靠的身份識別支持。
尚海龍回憶,研究團隊最開始在一個飯堂內搭建了模擬口岸場景并開展試驗?!爱敃r還是挺緊張的,同時有好多人一起通過,系統能否扛得住,我們一開始也沒把握,但小型試驗的結果給了我們很大的信心?!鄙泻}堈f。
后來,進行更大規模的可行性測試時,研究團隊特地搭建了多種特殊場景:人群聚集通過、有輪椅出行人士通過、雙胞胎通過、未持有跨境證件者通過……在不同的場景下,無感通行技術都表現出極高的可靠性。
通關效率提升4倍以上
過去,中英街口岸的設備和人力都有限,通關檢查以人工查驗為主,費時相對較多;如今,無感通行系統在中英街口岸試點使用9個月,取得了明顯效果。
“假設有一條口岸通道,過去每分鐘最多能通過25人,現在借助新技術每分鐘能通過上百人,效率提升至原來的4倍以上?!鄙泻}埍硎荆四転槁每凸澥r間外,無感通行技術也為口岸節約了空間和人力,讓口岸能用有限的資源更好地服務老人、小孩等旅客。
在即將舉行的十五運會上,公路自行車比賽和馬拉松比賽將成為全運會歷史上首批跨境賽事。在此前組織的跨境測試賽中,組委會總結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創新舉措,成功破解在不同法律體系下人員、物資、信息等關鍵要素高效便捷流動的難題。
以粵港澳公路自行車賽為例,該賽事“半天跨三地”,賽道全長230公里。運動員將從珠海出發,通過澳門大橋到達澳門氹仔,經港珠澳大橋到達香港大嶼山,再經港珠澳大橋回到珠海橫琴,最后回到珠海市區,全程反復共6次無中斷通過珠港澳三地口岸。
十五運會組委會辦公室主任、十五運會廣東賽區執委會副主任、省政府副秘書長黃明忠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屆時運動員可以實現時速40公里的速度無感通關,親身感受“極速大灣區”。
“無感通行的技術路徑不止一條,但初心都是促進粵港澳三地人員往來和民心相通?!鄙泻}堈J為,高效可靠的新技術為粵港澳三地人員往來提供了新思路。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等一系列文件加速了粵港澳區域一體化進程,隨著區域內城市間合作加強,人員流動顯著增長,對現有驗證和通信流程提出了更高要求。”尚海龍認為,無感通行技術特別適用于規模不大、人流量有限的中小型口岸,在保障安全的同時提升旅客通關體驗。
香港特區政府保安局局長鄧炳強曾在社交媒體表示,中英街檢查站作為先導計劃,可以測試無感通行技術處理人流的情況,有助日后考慮在河套地區使用該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