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5月,汕尾陸豐螺河水域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集中打擊“三無”船舶專項行動。汕尾市“三長辦”組織海洋綜合執法、公安及鎮街執法力量80余人,出動10艘執法船艇及無人機設備、20輛車,劃分為5個作戰單元實施“收縮式排查”,一舉查獲涉嫌“三無”船舶34艘。
這是汕尾以科技賦能精準打擊涉漁“三無”船舶的生動實踐。今年以來,汕尾持續深入開展“隱患排查治理年”行動,全面排查治理事故隱患,推進重大事故隱患動態清零,一體推進全市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隱患排查整治專項行動、“萬名專家下基層 服務幫扶促安全”等重點行動,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質量發展。
截至11月11日,全市共排查重大事故隱患967個,已完成整改958個,整改率99.07%,實現生產安全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雙下降”。
科技賦能精準打擊
累計查獲涉漁“三無”船舶4638艘
“我們通過前期視頻監控、雷達監視及明察暗訪,掌握螺河水域仍藏匿部分從事違規捕撈的‘三無’船舶。”汕尾市“三長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執法艇提前駐守入海口,其余力量分兩組從入海口向高螺村和螺河大橋兩個方向,通過車輛沿岸排查、船艇河道巡查、空中無人機偵查的方式,對碼頭、岙口、漁村逐個清查。
“水陸空”立體執法成果顯著,實現“查處一艘、震懾一片”的整治效應。數據顯示,休漁以來全市已累計查獲違規船舶1261艘,其中涉嫌“三無”船舶1057艘。
成效背后,是汕尾創新的“三長制”治理模式。2023年,由汕尾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市“三長制”工作領導小組成立,構建“政府牽頭、部門聯動、縣區主戰、鎮街發力”的組織架構,推動4個縣(區)、23個鎮(街)、202個村(社區)及29個市直部門形成“立體整治網絡”。
值得一提的是,汕尾在全省率先印發《汕尾市“三無”船舶聯合認定辦法(試行)》,聯合農業農村、海事等8個部門組成聯合認定小組,累計聯合認定涉案、價值較高等類型“三無”船舶49艘。
技防手段的應用讓執法工作如虎添翼。依托“岸基雷達+船舶軌跡監控+港口視頻監控”等綜合性技防手段,24小時實時監控海上船舶動態。涉海各部門實現情報線索共享,通過夜航執法、交叉執法等方式精準打擊,提升行動效率。
三年來,汕尾市共查獲“三無”船舶4638艘,銷毀拆解4072艘。2025年截至10月底,查獲1566艘,超全省查獲數量的四分之一。“三無”船舶打擊成效連續位居全省第一,連續兩年獲得“亮劍”先進稱號。
特別是在紅海灣經濟開發區遮浪街道試點,通過建立五級網格責任體系,由街道黨工委書記牽頭、班子成員包片、黨員干部包船,實現了涉漁船舶安全治理從末端執法到源頭防控的深刻轉變。截至目前,遮浪街道累計清理“三無”船舶211艘,拆解銷毀102艘,注銷超齡及非傳統漁民船舶資格68艘,配備救生設備5000余件,切實筑牢水上安全防線。
創新推行“三診機制”
交通安全隱患治理“面對面”交辦
“風險等級一目了然,哪個區域要重點盯,看圖就知道。”在汕尾市安宏危險品運輸公司,停車場入口處掛著一塊醒目的“一圖一牌五清單”安全警示標識告知牌,不同顏色的色塊把風險等級標得一清二楚,企業人員每日經過便可學習掌握風險分布。
類似的場景也在海豐粵運汽車總站上演。候車大廳內,一塊色彩醒目的安全警示標識告知牌前,不少候車旅客駐足觀看。“我們把風險分布圖和候車廳平面圖結合起來,對站內不同風險區域進行標注,并明確車輛檢查、限速等具體要求,讓旅客也能參與監督。”客運站相關負責人表示。
這些直觀可視化的安全警示標識告知牌,是汕尾交通運輸領域創新推行“三診機制”的具體體現。今年以來,汕尾市交通運輸局構建“預診、出診、復診”全鏈條治理體系,以“預診”排查風險隱患,“出診”精準治理頑疾,“復診”推動長效提升。
“‘預診’強基,精準辨識風險,我們構建了‘一圖一牌五清單’風險防控機制。汕尾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解釋道,“一圖”即企業“紅橙黃藍”四色安全風險空間分布圖,“一牌”即風險告知牌,“五清單”包括風險信息、責任分工、防控措施、動態監控和應急處置清單。
在精準識別風險的基礎上,“出診”環節展開攻堅。“我們每季度邀請專家對重點企業開展‘靶向問診’。”該負責人進一步介紹,今年已組織行業專家、業務骨干指導企業(單位)762家次,立行立改一般隱患923處、重大隱患39處。同時完善規范了12份日常安全檢查對照清單(指引),實行點對點指導幫扶,幫助重點企業完善各項安全防范措施。
針對隱患治理“查而不改、改而不絕”的痛點,則以“復診”固效。汕尾創新建立《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面對面溝通交辦制度》,實行“市級統籌立項—縣級限時承辦—全程跟蹤問效”三級聯動管理。
其中,市級首次交辦即明確隱患整改意見、責任主體和整改時限,對未按時辦結事項,視情況依次與屬地縣級政府分管領導、主要領導進行“面對面溝通交辦”,并協請屬地縣級政府督辦,確保任務精準傳導。
截至目前,汕尾全市共交辦一般隱患13個、重大隱患1個,有效推動了隱患治理閉環管理,推動交通運輸安全治理效能持續提升。
從“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
企業自查隱患率超50%
“知道要查消防,但不知道哪些算重大隱患。”陸豐市某五金廠的安全管理員坦言,“我們對著配電箱只能‘看個熱鬧’,連絕緣層老化都分不清。”
這種“本領恐慌”并非個例。在基層監管層面,建筑施工的腳手架承重、有限空間的氣體檢測等專業領域,同樣因缺乏清晰指引而讓部分監管人員感到“無從下手”。
問題的癥結在于隱患排查的責任鏈存在“斷點”:一方面,監管人員專業能力不足,導致檢查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企業整改不到位、部門督查不及時,使得同一處隱患反復出現。
轉機發生在2025年初。隨著《汕尾市2025“隱患排查治理年”行動方案》出臺,一套全新的治理體系開始運轉。
變化在基層悄然發生。在海豐縣某電子廠,一位參加過專業培訓的電工手持檢測儀器說道:“現在不僅知道要查線路是否完好,還要看絕緣層有沒有老化,接頭是否松動,甚至能看出有沒有過載痕跡。”
這正是汕尾開展“關鍵崗位人員安全技能大培訓”的成果。針對不同群體量身定制的課程,讓執法人員“看得準”、企業負責人“想得透”、從業人員“做得對”。
除了系統培訓,汕尾還深化“萬名專家下基層”服務,創新推出“企業下單+部門接單”模式。企業遇到解決不了的技術難題,可向當地應急部門“下單”,由部門從專家庫中匹配合適人才“接單”上門。
如何確保這一模式有效運轉?汕尾通過整合全市各行業專業技術人才,建立起204人的安全生產專家庫,涵蓋建筑施工、交通運輸、消防、危化品等十多個重點行業領域。截至目前,全市專家指導服務企業4477家次,幫助整改隱患7002處,企業本質安全水平顯著提升。
“我們曾因污水處理池的有限空間隱患發愁,‘下單’后,專家當天就到現場。”某食品廠負責人回憶道,專家不僅教員工如何使用氣體檢測儀,還幫忙制定了有限空間作業流程,徹底解決了“不敢進、不會管”的難題。
在企業內部,事故隱患內部報告獎勵機制正激發越來越多員工的參與熱情。今年3月,安宏公司員工林某河在例行檢查時發現一輛危運車右側靜電帶接觸不到地面,隨即向公司上報。公司第一時間完成整改,并依規獎勵其100元。4月,海豐粵運汽車總站駕駛員邱某超發現車內滅火器過期并上報,車隊長立即進行更換,也獲得了公司獎勵。
數據顯示,截至11月11日,汕尾全市企業自查重大事故隱患率達到50.59%。這種“群防群治”的模式,正推動安全生產從“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轉變。
從創新“三長制”破解涉漁船舶監管難題,到推行“三診機制”提升交通運輸安全水平,從實施“企業下單+部門接單”提供精準幫扶,到企業自查、全民參與,汕尾市通過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隱患排查治理體系,讓“看不見的風險”變得可查、可管、可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