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圩鎮紅田村“千畝方”項目謀劃打造“產游田”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圖片來源:南方日報
日前,惠州市惠陽區平潭鎮光輝村十一小組,148棟房屋拆遷完成,工人忙著收尾。143戶村民告別舊居,5公里外的房坑村董屋排地段將成他們的新家。而原有地塊整理完成后,將成為惠州機場二期擴建的置換用地,為珠三角千萬級新干線機場的打造提供支撐。
這是惠陽區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子項目之一,也是惠陽區為項目騰挪發展空間的一次具體落地。
近期,廣東省2025年第五批15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方案順利通過審查,由省自然資源廳批復同意。其中,《惠州市惠陽區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方案(淡水街道等七個鎮街實施單元)》(下稱《全域方案》)位列其中。加上去年三和街道、新圩鎮兩地方案獲批,惠陽區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實施方案實現9鎮街全覆蓋。
這意味著,惠陽全轄區開展土地綜合整治有了準許,可全面鋪開落地。手握玩轉空間“魔方”金鑰匙,解鎖空間重構、產業升級、生態蝶變的發展密碼,惠陽有望打破空間維度上的發展瓶頸,打開發展新格局。
算好空間要素“大賬”
轉動開啟未來“金鑰匙”
空間魔方“金鑰匙”轉動,土地優化布局門鎖打開。
“經過從區到市再到省的層層把關審核,多次征求各單位、各鎮街的意見,不斷完善方案,謀劃合適的項目。”惠陽區自然資源局工作人員介紹,歷經重重考驗拿下批復后,惠陽區優化空間、盤活土地的新征程即將開啟。
在“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下稱“百千萬工程”)三年初見成效的關鍵節點,這一紙批復書,無疑讓惠陽區獲得了一本“點地成金”的寶典,為“百千萬工程”建設進程再添新助力。
“過去很多地塊被零散分割,難以集中利用。”惠陽區自然資源局機關黨委委員、城市更新事務中心主任陳潔說,“通過整治,能把這些小塊的地拼接起來,既能實現集中保護,也能釋放更多空間價值。”
在全域方案制定過程中,惠陽系統梳理空間要素賬單,摸清耕地、城鎮建設用地、產業發展空間等家底,把規劃、生態、產業、民生等集成起來,通過優化調整布局,將碎片化空間有序地集納、整合,為城鄉發展騰挪出更多空間。
不同于過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零散治理,《全域方案》圍繞打造產業優質興旺、城鄉高度融合、田園生態優美的“廣東省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示范區”“深莞惠協同智造發展區”藍圖,部署三大整治方向、六大整治片區,推動區域發展。
未來,惠陽區計劃在南部強發展、中部保生態、北部建糧倉。在六大整治片區更有側重打造特色片區,深惠協同發展區聚焦產業空間拓展,生態價值實現區探索生態價值實現路徑,三產融合示范區推動農文旅聯動發展,產業協同發展區與仲愷高新區緊密對接,農業集中整治區成為惠陽區的補充耕地主力軍,而空港經濟發展區則圍繞機場擴建合理布局村莊,推動周邊產業提質增效。
土地“含金量”將通過一個個項目具體落地提升,《全域方案》共規劃64個子項目,涉及土地面積1848.97公頃。根據估算,未來相關項目預計投資163億元,將帶來295.02億元的總收益,包括租金收益、企業運營等,為深挖土地資源潛力提供惠陽經驗。
提高畝均產出
用好空間書寫“共富劇本”
打開“點地成金”的密碼箱,具體還要看落地。
眼下,臨深區域新圩鎮長布村的長布一號地塊機器轟鳴,工人忙碌地投入到項目建設中。這里是金吉星粵港澳大灣區新能源、新型儲能設備商貿總部項目的選址地,一座現代化產業園區蓄勢待發。
這是惠陽區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新圩鎮單元推進的項目,土地面積約8.6萬平方米,曾是村里早期發展起來的村級工業集聚區之一。它的存在對早期長布村乃至新圩鎮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長布村黨委副書記李浩回憶,當年為了增加村集體收入,村里以每年55萬元的價格將地塊出租,承租方則在土地上建起簡陋的鐵皮廠房,每年租金收入約650萬元。
伴隨時代的發展,發展不匹配的問題顯現,工業集聚區占據了相當一部分連片的優質土地資源,卻未能帶來合理的經濟效益,同時低效廠房的簡陋條件又無法滿足優質企業生產需求,廠房改造升級迫在眉睫。
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的推進,讓土地有了更高效的用途。經過升級改造,長布一號地塊“筑巢引鳳”引進金吉星項目,項目達產后年稅收約4500萬元。同時項目以“鎮村合作+物業返還+貨幣補償”模式反哺村莊,可讓村集體經濟收益增長近6倍。
而同在臨深片區的秋長街道,正謀劃在維布村、茶園村片區,通過對低效廠房拆除重建及征收村集體土地方式,引進吉他生產、智能芯片、設計研發、音樂教育等產業鏈上下游配套企業進駐,建設惠陽吉他文化產業園、打造吉他文化創意街區,提高土地畝均產出。
一個個項目推進,畝均效益提升,讓土地活力更勝從前。抓住全域土地整治窗口期,惠陽區用好土地這一生產資料,推動土地資源要素配置更加高效,土地開發利用效率和產出效益持續提高,書寫好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的“共富劇本”。
陳潔介紹,接下來,惠陽區將進一步拓寬融資渠道,引導更多資金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區域集中,保障項目建設的資金需求。同時,將統籌推進各子項目,加快立項、備案和招投標,推動更多項目盡快進入實質性建設階段。
做好“土地整治+”
破局土地資源瓶頸問題
項目規劃落地是取得真經路上的一難,然而破除慣性思維更難。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不僅是空間的重構,更是發展理念的革新。
作為惠州對接深莞的“橋頭堡”,惠陽區資源稟賦優越,區內已形成集航空、鐵路、高速公路等于一體的綜合立體交通網絡,支柱產業電子信息產業產值突破千億元。
然而和珠三角大部分城市一樣,受發展早期鎮村主導工業化等影響,長期面臨著耕地碎片化、土地利用效率低、生態空間受擠壓等制約。
為集中力量破解困局,惠陽區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突破口,通過空間重構、機制創新、生態修復三重路徑,推動從“要素驅動”向“空間賦能”轉型。
惠陽區正嘗試以國土空間規劃為依據,用好政策紅利,在一定區域范圍內統籌推進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與生態保護修復等,結合各地資源稟賦,按照“一鎮一品”的思路,探索出多條“土地整治+”路徑。
永湖—良井打造萬畝耕地集中連片整治示范項目,依托永湖精品花果、良井果蔬、蔬菜基地等農業資源優勢,通過耕地集中連片整治,導入農業精深加工、電子商務、農業休閑觀光等二、三產業項目,帶動全區優質果蔬產業向縱深方向良性發展;淡水洋納產業園,整理改造園區范圍內村莊建設用地、閑置低效的農用地,擴容建設形成連片規范的產業集聚區,打造25公頃連片“產、城、人、村、景”融合示范的創新智造園;沙田鎮挖掘麒麟文化資源、自然生態、農業資源等,打造集“農業觀光+文化旅游+休閑康養+美麗圩鎮建設”于一體的美麗城鄉融合示范區。
玩轉“空間魔術”,巧做“土地文章”,治出“大美惠陽”。在充滿生機活力的大地上,以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牽引,以一個個項目作落地,聚焦“粵港澳大灣區”和“深惠協同發展區”建設,惠陽區正奔向“產業優質興旺、城鄉高度融合、田園生態優美”的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