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晨霧漫過連綿的“西江肉桂走廊”,空氣中便浮動著辛香馥郁的氣息,肇慶的咖啡店更是將這份地域特色發揮到了極致。近日,廣東新業態首個“小紅村”培育計劃在肇慶市高要區鐵崗社區的屋頂咖啡舉行,一批網紅博主品嘗肉桂系列咖啡,現場直播。
“客流量高峰時有3000人左右,每天可以賣出七八百杯咖啡。”屋頂咖啡負責人劉小婷介紹,店內咖啡和甜品系列,不少都添加了高要本地生產的肉桂粉。
據統計,2025年高要肉桂種植面積70.05萬畝,年產桂皮14.46萬噸,全產業鏈綜合產值52.5億元,主要出口中東、北美、東南亞等地。作為全國最大的肉桂種植區,一張張風靡海內外的“東方樹皮”,如何帶動縣域經濟發展、促進富民興村?
構建高要肉桂全產業鏈,成為破題密碼。高要肉桂的口感偏柔和,更適宜作為食品調料使用,是星巴克、李錦記等大型食品飲料企業常年采購的重要原材料。這些企業一旦用慣了高要肉桂,便形成了獨特的產品風味記憶。
如何保持穩定的風味品質?在高要區河臺鎮雙保村找到了答案。3000多畝的肉桂規模化種植基地,采用“統一品種、統一生產資料、統一田間管理、統一技術服務、統一產品回購及加工”的種植體系,畝產可增收23%,年產10噸桂皮。
雙保村副主任盧肇平介紹:“村里幾乎家家戶戶都種肉桂,每年增收2萬—3萬元。”
提升肉桂產品的附加值,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關鍵。一張桂皮簡單切割后,以原材料形式出口,利潤只有1%—2%;加工成肉桂粒、肉桂粉等固體成品出口,利潤高達50%,液體淬煉后的桂油高峰時價達24萬元/噸。
裕豐農副產品加工廠廠長何國明介紹,肉桂的加工品主要出口沙特阿拉伯等國家,出口占比超九成,“今年加工廠銷售額預計突破3000萬元”。
近三年來,在“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推動下,高要區修建了貫通串聯的355公里“桂山路”,打通了肉桂出山的“最后一公里”。曾經肩挑背扛的桂農,如今騎著三輪車將桂皮、桂葉運下山,運輸效率提升了3倍。
山腳下的祿步鎮是高要肉桂產量最高的鎮,經過“百千萬工程”典型鎮建設,鎮內翻新了學校,升級了醫院,提升了公共服務水平,一些在外打工的年輕人回鄉一邊種肉桂,一邊搞副業,寧靜的鄉村煥發出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