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7日,十五運會廣東省執委會在廣州主新聞中心舉行新聞發布會,邀請深圳、汕尾、東莞、揭陽、云浮市人民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城市體育性格,賽事運行保障、體育產業等情況。
深圳:打造國際化、高質量的“賽事之城”
“務實、創新、開放、包容是深圳的城市特質。”深圳市政府副秘書長吳筠表示,深圳以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為契機,努力打造國際化、高質量的“賽事之城”和國際著名體育城市,加快建設更具全球影響力的經濟中心城市和現代化國際大都市。
2024年,深圳市體育產業總產出2115.66億元,同比增長10.8%;2025年底體育產業增加值有望達到1000億元。全市已建成各類體育場地4.6萬余個,擁有覆蓋全市、結構合理、功能健全、項目齊全的場地設施體系,為承接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賽事提供了保障。
此次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深圳賽區以“科技辦賽”為核心,將最新科技產品、創新技術融入辦賽全鏈條全過程。例如,在深港馬拉松跨境賽中,創新采用“人臉識別+手環定位+計時計分”三重核驗機制,實現“零延時、零接觸、零等待”無感通關。在十五運會火炬傳遞中,使用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火炬手“夸父”完成自主點火交接。全運會賽事中應用的數字孿生、5G-A、AI等前沿技術也將在未來的重大文體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
“我們秉承‘辦賽事就是辦城市’理念,將辦好十五運會與城市發展深度融合,以賽事撬動體育消費、產業聯動、城市更新,實施城市環境面貌提升行動。”吳筠說。她還特別指出,即將在深圳舉行的十五運會閉幕式,以“星辰大海”為主題,以“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為創意,將充分展現中華體育精神,展示粵港澳大灣區勃勃生機,值得大家期待。
汕尾:不斷擦亮“帆船之都”城市名片
“帆船承載著汕尾人向海而行的歷史記憶,也融入了現代向海圖強的日常圖景。”汕尾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十五運會汕尾賽區執委會副主任莊紅琴表示,汕尾正讓“海上運動”成為“身邊的風景”,也讓敢闖敢試的開拓精神,真正融入了汕尾的城市肌理。
她介紹,汕尾堅持以賽促產、以體興城,構建“賽事引流+場景延伸+產業聯動”的業態模式,“帆船+咖啡”“沖浪、到汕尾”“沖浪+音樂”、濱海運動營地、水上裝備租賃點等消費場景持續擴容,深受年輕群體喜愛。
今年以來,汕尾通過帆船賽事,不僅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體驗濱海風情,也吸引了一批高端酒店項目落地,更促進了景區門票、濱海住宿、水上運動培訓和海洋主題文創等相關消費大幅增長,推動“體育+”成為新消費場景。
當前,汕尾正在系統打造一批戶外高質量運動目的地,積極引進水上裝備制造與培訓服務機構,推動體育流量轉化為產業增量,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持續的“藍色動能”。
人才培養方面,汕尾依托“國家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構建了“專業院校+訓練基地+社會俱樂部”協同的培養體系,常態化開展帆船進校園、暑期航海營等活動。
“面向未來,汕尾將繼續揚帆前行,不斷擦亮‘帆船之都’城市名片,推動體育與城市發展深度融合。”莊紅琴說。
東莞:“籃球之城”“舉重之鄉”閃耀全運舞臺
2004年,東莞被國家體育總局命名為“全國籃球城市”。東莞市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十五運會和殘特奧會東莞賽區執委會副主任陳志偉感嘆道:“在這里,籃球不只是一項運動,更是城市的脈搏、市民的情懷。”
陳志偉介紹,本屆全運會,東莞承辦男子籃球成年組與舉重兩大項目。在剛剛結束的男籃成年組決賽中,由東莞培養輸送的胡明軒、徐杰、趙睿等運動員助力廣東隊,時隔12年再度奪冠,展現出頑強拼搏的體育精神和精湛的競技水平。以東莞女籃為班底的廣東女籃,在成年組決賽中也獲得金牌。來自石龍鎮的舉重運動員彭翠婷以超越世界抓舉記錄的成績,為廣東代表團斬獲舉重賽事首金,讓“舉重之鄉”的榮光再次閃耀全運舞臺。
為保障賽事圓滿舉辦,東莞秉持“簡約綠色辦賽”理念,完成三大場館智慧化升級;優化38條保障線路,提升17條主干道品質;深入開展安全隱患排查行動,高位統籌開展防疫工作;近4000名“小海豚”志愿者傳遞城市溫度;在接待、醫療、水電氣供應等方面實現“一館一策、一賽一策”精準服務。
此外,東莞推進城市側“七大行動”以及“全域文明迎全運”百日攻堅行動,真正實現“辦好一個會,提升一座城”。
揭陽:讓“武術之鄉”的根脈“活起來”“傳下去”
“揭陽是享譽海內外的‘武術之鄉’,其獨特的城市體育性格植根于千年武韻之中。”揭陽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許劍芒說。
她介紹,揭陽是全國習武歷史最悠久、民間基礎最深厚的地區之一。明清期間,共出現14位武進士、103位武舉人,孕育出南枝拳、朱家教拳、李家教拳等眾多流派。其中,以南枝拳最負盛名,被譽為“嶺南武學瑰寶”,與朱家教拳、李家教拳先后被列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武術之于揭陽,是深深融入民間日常的傳統。”許劍芒指出,在傳承演變中,武術還與民俗深度融合,衍生出普寧英歌、揭東喬林煙花火龍、榕城青獅等國家級非遺項目。
她表示,站在新的起點上,作為“武術之鄉”的揭陽,既要讓傳統武術“活起來”,跟上時代,又要使其“傳下去”,守住根脈。目前,揭陽全市擁有各級武術傳承中心50余家,專業武校7所,武術項目傳承人上千名,武術愛好者數十萬。持續推動武術進校園,培養孩子對本土武術文化的認同感、榮譽感和使命感。《英歌情》《獅王爭霸》《大潮歸來》等精品節目,成為到潮汕旅游必看演出。創新打造武術主題民宿、英歌舞主題餐廳、武術文旅線路,開發武術文創產品,以武術文化賦能特色產業。鼓勵武術與科技、電影等領域的跨界融合,建設“云上武館”,突破時空界限,觸達更廣泛的全球受眾和年輕族群,綻放時代活力。
她還發出誠摯邀請,歡迎大家到揭陽觸摸南枝拳的剛猛力道,感受青獅的威猛靈動,領略英歌舞的豪邁陣勢。
云浮:以曲棍球賽事影響力賦能城市發展
云浮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十五運會云浮賽區執委會副主任徐賢榮介紹,曲棍球這一充滿力量與協作的運動,已成為云浮最鮮明的精神標識,塑造著獨有的城市體育性格。
從2001年首支曲棍球隊成立,云浮構建起“學校推廣—傳統校培養—奧林匹克基地輸送”的三級人才體系,2300多名曲棍球運動員從這里啟航,崔秋霞、陳啟俊、陳成福、劉俊杰等國手帶著云浮印記走向全國。
云浮擁有全國第7塊、廣東第1塊的國際精英級場地,是華南地區唯一具有“一賽兩訓”標準場地的曲棍球基地,具備承辦國際級曲棍球賽事條件。自2022年起云浮連續四年承辦全國曲棍球賽事,2024年國家女子曲棍球隊在云浮集訓后出征巴黎奧運會并榮獲銀牌。
“曲棍球運動在云浮落地生根,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充分彰顯了‘小塊頭也有大作為’的拼搏志氣,生動詮釋了云浮堅韌不拔、奮勇爭先、‘不到最后一秒決不放棄’的城市體育性格。”徐賢榮說。
體育精神不止于賽場,更轉化為城市發展的澎湃動能。云浮以曲棍球為紐帶,深化“體育+文旅商”融合,推出特色旅游線路與消費優惠,讓賽事影響力賦能城市發展。
她還透露,2026年,云浮將承辦國際曲聯女子曲棍球世界超級聯賽、省運會曲棍球賽等多項賽事,繼續以賽事為媒,讓這份源自賽場的精神力量成為走向世界的鮮明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