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下稱《總體方案》)印發四周年。四年來,粵澳共商共建共管共享新體制運作順暢,創新要素加速集聚,特色產業穩步成長,公共服務與社會保障體系逐步與澳門銜接。
目前,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下稱“合作區”)澳資企業超7300戶,在橫琴居住生活就業的澳門居民超28000人。四年來,經橫琴口岸通關的旅客6985萬人次、車輛約810.8萬輛次。越來越多澳人澳企選擇橫琴,琴澳一體化發展格局初步建立,對促進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支撐作用日益顯現。
沿著《總體方案》擘畫的路徑,合作區與澳門相向而行、越走越近。如今,“澳門+橫琴”正在成為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新示范、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新高地、實現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平臺,持續書寫琴澳融合新篇章。
新示范
規則銜接釋放“兩制”之利
不久前,琴澳正式實現共用單牌車電子標簽,澳門車主完成備案后即可直接駕車經橫琴口岸進出合作區,申辦流程大幅簡化。8月底以來,琴澳兩地定點醫院實現患者跨境轉運全程不下車的高效模式、琴澳跨境學生專車實行“隨車查驗、免下車通關”的便捷通關新模式……這些便利措施,是琴澳規則銜接不斷深化的縮影。
四年來,合作區圍繞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存在的堵點、難點,大膽探索、穩步突破,持續推動制度規則“軟聯通”。目前,合作區已梳理形成琴澳規則銜接和改革創新事項清單306項,促進澳人、澳企、澳資在合作區更順暢發展。同時,編制出臺《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產業發展規劃》,印發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措施、國土空間規劃,進一步明晰琴澳一體化路徑。
在體制機制方面,合作區“四共”新體制運作順暢,陸續出臺40余部內部規章制度,有力保障合作區開發建設提速見效。今年以來,合作區執委會加強與澳門各部門協調聯動,推動澳門特區政府在政策、法律、人力、資源等方面加大對合作區投入。今年2月,澳門特區政府設立促進橫琴開發建設領導小組,專責協調支持合作區建設重大事項。該小組已召開兩次會議,明確將加大人力投入、加強琴澳聯動、推動規則銜接,使橫琴建設能更好契合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的實際需要。
新高地
“澳門+橫琴”釋放乘數效應
“澳門+橫琴”加出的是一體化機遇,釋放的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新動能。在多項政策利好推動下,合作區企業的“含澳量”持續提升。截至今年7月底,合作區實有經營主體近6萬戶,其中澳資企業達7303戶,比合作區成立時增長57.49%。四年來,合作區緊扣“澳門+橫琴”主題,深耕細作產業優勢點、結合點,逐步培育出契合琴澳資源稟賦的新產業、新業態。這不僅體現合作區的區位優勢和政策引力,也讓琴澳兩地通過產業協同、創新合作,釋放出“1+1>2”的增量效應。
再看民生融合,四年來合作區持續完善民生服務體系和基礎設施配套,構建促進澳門青年就業創業政策和保障體系,為澳門居民在合作區生活就業、干事創業,進一步走向大灣區發展,提供更廣闊空間和機遇。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在合作區生活居住的澳門居民23749人,同比增長30.1%;在合作區就業的澳門居民5762人,同比增長14.1%。越來越多澳門青年走進大灣區各大城市就業、創業、實習。
新平臺
打造高水平對外開放“黃金通道”
四年來,合作區在開放體系建設中取得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分線管理”平穩實施,雙15%稅收優惠有序落地,多功能自由貿易賬戶(EF賬戶)體系穩步構建,跨境資金流動更加便捷,法治環境持續優化,一個活力涌動的開放新引擎正在大灣區加速形成。
值得關注的是,橫琴還致力于成為連接國內與國際制度、要素、市場的“轉換插頭”,充分發揮澳門窗口作用和葡語系國家“精準聯系人”角色。由澳門特區政府與合作區執委會指導成立的中國—葡語(西語)國家經濟貿易服務中心,將充分發揮橋梁作用,促進中國與葡語、西語國家的多領域務實合作。
根據規劃,合作區將制定出臺專項政策措施,設立中葡中西經貿產業發展投資基金,全力支持中葡經貿中心及其合作伙伴發展,同時廣泛匯聚中國、葡語及西語國家的政府、產業企業、專業服務機構等多方資源,發揮政府和市場兩方面優勢,為企業提供多元化的一站式服務等。
“澳門+橫琴”的核心命題,是以制度型開放激發“化學反應”——讓澳門國際資源與橫琴城市空間深度融合,將“一國兩制”制度優勢轉化為發展實效。踏上新征程,“澳門+橫琴”將通過“物理疊加”促成“化學融合”,為粵港澳大灣區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融合發展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