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7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規劃獲批,其中云城區腰古鎮水東村在列,標志著歷時近四年編制的《中國歷史文化名村云浮市云城區腰古鎮水東村保護規劃(2023—2035年)》獲“準生證”。水東村,這座被譽為“嶺南理學第一村”的明清古村落,自此有了貫穿未來十年的守護藍圖。
規劃
清晰界定古村保護范圍
“以前規劃更側重保護整體布局和古建筑,這次我們把非物質文化也考慮進去了。”云城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指著規劃文本解釋。這份厚達近百頁的規劃,源于一個緊迫現實:2015版規劃無法適應新時期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工作在城鄉建設中需要實現系統性保護與利用的要求。自2021年啟動編制,團隊歷經史料挖掘、征求意見、專家論證、部門評審等流程,最終形成如今獲批復的成果。
規劃最醒目的是一張紅線圖,清晰界定了保護范圍:涵蓋長流村的大部分區域以及大塘村的西北部,總面積約12.41公頃。其中核心區東達壽庵祠、長流村程朝侃宅、程氏香火堂一線,南抵古碼頭廣場及武舉人故居,西至大塘、石頭塘東岸,北至明徵廟及程氏大宗祠,面積約3.92公頃。“體現理學文化的楹聯、石碑石刻等也在保護名錄中。”云城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說。
規劃蘊藏著古村落的活化密碼:近期聚焦“救危”,清理156處房前屋后雜物堆、用傳統工藝修復23棟古建筑屋頂;遠期注重“造血”,融入文旅元素建設有當地特色的高速公路服務區連通水東古村落,實現農交文旅商一體化發展。
“以前游客看完祠堂就走,未來能住進修舊如舊的民宿,文化體驗更豐富。”云城區住建局相關負責人說。
保護
從搶救屋瓦到發展農文旅
2024年,施工隊爬上水東村23棟古建筑的屋脊,借助央企投入的301萬元專款和水東村委會投入的8萬元資金修繕古建筑。其間,水東古村周邊209間農房外立面完成改造,連入口大榕樹的圍墻也添了手繪,還原歷史場景。
在水東村黨支部書記程可眼里,保護需“兩條腿走路”:一條是政府主導的投入,如投入資金修繕舊房子,保障古村落的文化底蘊;另一條則是引入市場“活水”,引進文旅企業發展農文旅項目。
更深的變革在運營機制。水東村探索“維護+運營”模式:由第三方公司運營民宿等文旅資源,所得收益分三部分,一份歸村民,一份屬企業,一份則用作村落的維護基金。“通過經營反哺維護、維護推動經營,實現良性循環。”程可分享,目前每周已有千余名游客到訪,若古村活化全面鋪開,屆時村落的農文旅產業將愈發完善。
活化
探索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
漫步水東村,可見理學文化的現代表達。環村的礁石板路成了“禮讓路”,每十米突出一塊“T”形石,年少者要謙讓年長者,輕裝者需主動避讓挑擔人。在壽庵祠旁的青磚屋兩側,磚墻上的“一善”二字,則昭示著“日行一善”的祖訓。“燒完炮,家家在祠堂擺席,比過年還熱鬧!”村民萍姨笑著說起二月二搶花炮習俗。
文化傳承正嫁接新枝。程氏大宗祠變身為理學文化館,以五行中的“土”為主題,展示水東村程氏族人的發展進程及水東古村從明朝到現代600多年深厚積淀的智理沃土。影視鏡頭也聚焦于此:《英雄三元里》取景明清街巷,《我,就是風》攝制組在祠堂天井架起搖臂。
改變的不僅是水東村的知名度,還有村民的生活方式與保護意識。體育公園里老人打著太極,古驛道改建的騎行道上掠過少年身影;圩鎮客廳內,村民將黑豆、竹編等擺上展架,市民游客邊嘗邊買。“以前村民不注重老屋保護,古建筑破損了很多,現在保護意識逐漸提升,老屋得以修繕活化利用。”程可說。
■鏈接
嶺南理學第一村
水東村位于新興江畔,始建于明朝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這里山清水秀,占地面積4.5萬平方米,為宋朝理學家程顥的后裔所住。
目前,村內尚完整地保存著明清時期的規劃布局和民居建筑,共有明清古建筑588座。其中明朝所建廟宇1間,明朝所建祖祠2座,民居163間;清代所建祖祠8座,民居414間。
如今,“天人合一”“理佛合一”“粵皖合一”“耕讀合一”“根枝合一”思想已經融入建筑構造和村民生活中,充分體現出水東村獨特的理學文化意蘊,故被稱為“嶺南理學第一村”。2008年,水東村被評為廣東省首批古村落;2012年,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9年,被列為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