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2025年全國鄉村振興和特色產業數據產品集中上市儀式暨縣域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深圳舉辦。來自全國17個省(市、自治區)、39個縣(市、區)的政府與企業代表260余人參會,見證一批代表縣域特色產業數字化成果的數據產品進入市場流通階段。
十一項數據產品集中上市
本次活動由中國信息協會數字經濟專業委員會、中國民族貿易促進會數據要素專業委員會、華南數字產業集團等單位共同主辦。活動現場,富平小柿人、靖宇人參、寶應湖大閘蟹、肯特AI游客智慧感知系統數據集等十一大數據產品獲頒上市證書與牌匾,標志著這些深度融合地方特色資源與數字技術的數據產品推向市場流通。
這些產品不僅承載地域文化與產業特征,更通過數字化手段實現品牌提升、溯源管理、消費體驗優化和產業協同,為傳統農業、文旅與大健康產業注入新動能。例如“富平小柿人”以擬人化設計傳遞柿子文化,“靖宇人參”推動道地藥材品牌高端化轉型,“漢壽甲魚”以其獨特的養殖生態和肉質鮮美享譽天下,“新晃黃精”有機環境長出的道地高皂苷天人共享的藥食同源產品,“肯特AI游客智慧感知系統”則提升文旅服務的智慧化水平。
構建縣域數字經濟系統化支撐體系
活動現場,華南數字產業集團現場發布了五大創新平臺:
深圳市鄉村振興產業協作平臺,構建“深圳—縣域”產業資源對接通道,支持產業與區域協同發展;
一縣一景平臺,依托數字孿生與AR技術,整合全國2845個縣域+港澳臺地區文旅資源,推動數字化體驗與推廣;
找數168平臺,打造全國數據產品一站式交易服務平臺,提升數據產品流通與使用效率;
縣域可信數據空間,打造縣域數據歸集治理、價值共創、市場化流通的核心數據基礎設施;
“DRAL四位一體”產業創新生態平臺,融合數字經濟、機器人、AI與低空經濟,構建縣域創新示范體系。
上述平臺從資源鏈接、文旅推廣、數據交易、可信基礎設施、產業融合等多維度,為縣域經濟提供系統化數字支撐,助力實現從單點賦能到系統賦能的關鍵跨越。
深化數據要素與實體經濟融合
中國信息協會數字經濟專業委員會會長倪春洋談到,數據要素已成為推動縣域產業升級和鄉村振興的核心引擎。中國縣域經濟50人論壇成員馮全普博士、深圳市深圳標準促進會副理事長劉彥岷、中國旅游設計院院長鄭建平等嘉賓,分別從標準建設、文旅創意、人工智能、低空經濟、區域合作等角度,分享數字化實踐路徑與前沿趨勢。華南數字產業集團董事長涂強表示,集團將繼續深化“平臺+運營+服務”模式,推動縣域從“單點賦能”走向“系統賦能”,真正激活內生發展動力。
本次活動通過產品上市、平臺發布、生態簽約與高端研討,系統展示了數字經濟與縣域經濟深度融合的可行路徑與廣闊前景。隨著數據產品持續運營、平臺功能迭代與合作項目落地,一批批具備地域特色、數字基因和市場競爭力的新業態將加速涌現,為全國縣域高質量發展提供“數字方案”,助力鄉村振興和特色產業實現系統化、生態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