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綠茵場上躍動著矯健身影,籃球架下傳來陣陣歡呼,游泳館里蕩漾著歡快水花。這幅活力四射的民生圖景,正是廣州花都區135所公辦學校體育場館全面開放后的生動寫照。
近年來,花都區教育局通過“嚴格準入、多元共治、智慧預約、保險護航”四大創新策略推動學校體育場館“零距離”改革,實現區內135所公辦學校體育場地高質量向社會開放,開放數量位居全市第一,讓校園體育資源真正成為市民“抬腳就到”的健身樂園。
校社共融
教學健身兩不誤
“孩子在家門口就學會了游泳,還養成了運動好習慣,全家都樂在其中!”市民陳女士指著手機里的預約記錄笑道。
該校采用引進第三方專業機構的合作模式,由該機構承租并負責日常運營管理,為各項教學及活動開展提供基礎保障。“游泳館自今年5月底正式開放以來,面向學校學生開展防溺水教育課程每周達22節。暑假期間,已對周邊小學生提供游泳掃盲公益課600節,開展游泳培訓500多人次。”學校相關負責人介紹。
花都區新華街第五小學是花都區135所全面開放校園體育場館的學校之一,學校提供足球場、田徑場、籃球場、羽毛球場、網球場、乒乓球館和游泳館等多類場館。周一至周五晚間和節假日全天,市民可通過“花都區政府”微信小程序完成注冊與場館預約,按照開放時間前來鍛煉。
在華南師范大學附屬花都學校,校方通過物理隔離和管理創新,在保障正常教學秩序的同時,滿足市民健身需求。該校第三方運營方負責人林常智介紹:“在安全方面我們進行了嚴格隔斷。周一至周五規定時間后,就會將開放場館與教學區之間的門鎖閉。周六周日全天都是隔離的,同時安保人員和管理人員會不定時、全時段進行巡邏和監控。”
目前,花都區研發上線了“花都校園健身卡”——花都區學校體育場館開放管理大數據平臺,并融入區政府微信小程序,實現了場館預約、入場簽到、使用記錄等全流程智能化管理。市民僅需通過花都區政府微信小程序完成實名認證,便可預約使用各類體育設施。
據統計,現在每周六周日大約有五六百名居民來到該校運動。市民曾先生經常在下班后和朋友一起來這里跑步打籃球。“以往沒有開放的話,我們要去到很遠的公園跑步,現在這個場館開放了,對我們這種熱愛運動、熱愛健身的人群來說,是一個非常棒的選擇。”
多元共治
最大化激活資源效益
為讓更多人知曉并參與學校體育場館開放,花都區教育局構建“黨建引領+校社聯動+市場運作”三維管理體系,讓群眾感覺服務就在身邊。
一方面,學校通過與村居開展合作,發動村居力量參與場地管理,不斷提高學校體育場館開放的管理效能;另一方面,采取場地租賃方式,積極引入第三方合作,對學校體育場館進行規范化管理。目前,已有10所公辦學校引入第三方投資,為體育場地升級改造節省財政投入約1800萬元,每年增加約90萬元財政收入。
為減輕學校責任負擔,花都還建立健全突發事件預防和處置機制,配備必要的醫療急救設備和藥品。在辦理公眾責任保險的基礎上,鼓勵參加鍛煉的學生依法投保意外傷害保險。探索由教育、體育、司法、法院等單位聯合制定學校校園體育設施對外開放“免責清單”指引,解決學校后顧之憂。
“我們全面評估區內所有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器材的安全可靠性及學校整體安全風險防控條件,符合安全標準的場館應開盡開,并建立常態化的維護保養機制,確保設施狀態良好,讓群眾運動無憂。”花都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學校體育場館“零距離”改革使學生“動起來”、學校“活起來”、社區“暖起來”、資源“用起來”、社會“融起來”,實現了五方共贏。
花都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繼續升級完善“校園健身卡”,推動“智慧操場”等校園智能體育終端與“校園健身卡”進行數據同步,為學校體育場館開放插上數字化翅膀;推動學校與屬地村居開展場館開放合作,指導學校積極引入區內優質體育企業合作對場館進行社會化運營管理,打造更多特色體育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