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產業工人隊伍的壯大,離不開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國工匠的培養。
8月27日,廣東省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工作現場推進會在廣州舉行。據會上消息,廣東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工作(以下簡稱“產改”),在全國產改考核督查中連續3次獲得“優秀”等次。
近年來,廣東高度重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工作。廣東工會切實履行牽頭抓總職責,緊緊圍繞省委“1310”具體部署,聚焦思想引領、地位保障、成長成才、權益維護、作用發揮、隊伍壯大等方面,不斷構建完善產業工人技能形成體系,為產業工人鋪就成長成才通途,打造一支一流的產業技術工人隊伍。
讓產業工人主人翁地位更顯著
從制度層面上,廣東對產改工作高度重視。聚焦產改任務目標,省推進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協調小組成員單位和參與單位,出臺改革配套政策措施100余項,推動產改不斷走深走實:以立法形式把產改工作寫進《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辦法》;出臺全國首部關于技能人才發展的地方性法規《廣東省技能人才發展條例》;印發《廣東省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構建起全面規范、較為完備的制度體系。
近年來,廣東持續強化產業工人隊伍思想政治工作,加強企業黨組織建設,探索加強新經濟組織、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有效途徑,積極構建“試點—社區—縣域”圈層式思政工作陣地。在保障產業工人主人翁地位方面,廣東完善企業民主管理制度,深化“工會代表制”工作試點,健全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推動健全基層勞動關系公共服務體系。
“在東莞,產業工人在‘兩代表一委員’中的比例不斷提高,東莞近幾屆推薦產生的全國人大代表均有一線產業工人。”東莞市總工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為提高產業工人的地位和待遇,東莞市積極落實高技能人才獎勵政策,每年選樹技能領軍人才,向符合條件的高技能人才發放“優才卡”。
開展“我與工會共成長”主題故事分享、編輯出版《寶安工匠風采錄》、打造寶安職工文體節……深圳市寶安區總工會相關負責人介紹,寶安區總工會創新方式方法,講好勞模故事、工匠故事、職工故事,以“寶安工會在您身邊”為品牌凝聚廣大職工奮進力量。
接下來,廣東工會將繼續以思想政治為引領,讓產業工人干事創業激情更加高漲、主人翁地位更加顯著。
此外,會議還強調,深刻認識深化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面臨的新任務、新挑戰。要聚焦重點任務,在強化政治保證、技能提升、服務保障、建功立業上下功夫,推動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走深走實。要加強組織領導,加強頂層設計,強化統籌協調。
促進產業工人成長成才
“圍繞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廣汽工匠學院持續開展在崗培訓、職業技能等級培訓及崗位適應性培訓,近3年已累計培訓產業工人超160萬人次。”廣汽集團學創中心高級經理曹楊介紹,廣汽工匠學院是19家省總工會重點支持的工匠學院之一。
這是廣東推進產教融合的縮影。近年來,廣東聚焦產業工人素質提升,構建完善產業工人技能形成體系。推動建設28個市域產教聯合體、111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培育建設1223家省級產教融合型企業,提升技能人才培養針對性、實效性。廣州、深圳等地積極開展國家產教融合型城市試點建設;珠海、汕頭等11個省級產教融合城市試點工作穩步推進。
廣東在全國首創省級勞模工匠本科班,累計為646名勞模工匠提供本科繼續教育的機會。開展“求學圓夢行動”產業工人素質提升計劃,兩年來全省各級工會累計投入近1億元,幫助近10萬人次職工提升學歷技能水平。建成省總工會重點支持的工匠學院19家,開設特色工種培訓104個,開展587項科目培訓。2025年上半年,超過5萬人實現技能等級提升,高級工及以上取證逾6000人。
在職業教育改革方面,廣東深入推進中高本一體化協同培養改革,首次組織15所本科高校與31所中職學校開展中職本科“3+4”貫通培養改革試點,組織26所本科高校與52所高職學校開展三二分段專升本協同育人試點。
為加大技能培訓力度,廣東印發《廣東省深化產教評技能生態鏈建設實施辦法(試行)》,遴選2批共171條產教評技能生態鏈;全面落實“新八級工”制度,鼓勵用人單位建立技能崗位等級設置。
廣東用“真金白銀”推進產教融合、促進產業工人成長成才。省發改委爭取多種資金支持我省各類實訓基地建設。“十四五”期間,已分別申獲中央預算內投資1.2億元支持清遠、梅州等5個公共實訓基地項目建設,11.12億元支持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等20個院校產教融合實訓基地項目建設。
2025年,省財政廳從省級促進就業創業發展專項資金中安排“廣東技工”資金8.54億元,支持技工院校重點項目建設,加快推進省屬技工院校整合發展,推動粵東粵西粵北地區補齊技工教育短板。
企業是促進職工技能提升的主體。會議指出,要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加大宣傳力度,奮力開創我省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工作新局面,打造一流產業技術工人隊伍,支撐廣東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經濟高質量發展。
產業工人隊伍進一步壯大
在云浮新興,溫氏集團中芯種業一度苦于“豬芯片”育種瓶頸,華南農業大學勞模服務隊傾力相助,“手把手”幫助企業構建育種團隊,將前沿成果融入生產,實現核心種源自主可控。
當前,“勞模工匠進萬企 助力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專項行動在廣東各地展開。一批勞模工匠像華南農業大學勞模服務隊一樣,走進車間、實驗室、研發中心,將自身絕技絕活,向一線工人傾囊相授。廣東工會已組建各級各類勞模工匠服務隊663支,組織開展助企活動2401次,服務企業3320家,解決各類技術問題6052個。
近年來,廣東深化“產改”,變“工”為“匠”,變“匠”為“師”,推動產業工人隊伍進一步壯大。深化“南粵工匠”培育工程,全省現有市級以上工匠7800多名。其中,珠海實施“頭雁計劃”并設立“珠海工匠日”;湛江創新“1+1+N”工匠學院聯盟建設;順德容桂街道積極培育“容桂工匠”,在全省形成層次多樣的工匠人才培育生態。
為組織動員廣大產業工人建功立業,廣東廣泛開展勞動和技能競賽,持續抓好海上風電項目等2個全國引領性競賽和117個省重點工程勞動競賽項目;舉辦第四屆全省職業技能大賽和第四屆“南粵家政”職業技能大賽;每年組織上百個工種競賽,帶動超過500萬人次職工參與崗位練兵、技能比武。
此外,廣東還深入實施“揚帆計劃”“啟航計劃”。省委組織部大力開展“產業人才強縣”行動。今年以來,相關地市累計引進培養技術技能人才2000余人、培訓產業人才超2萬人次。
會上還正式發布了首批8條職工技能提升實訓路線,涵蓋生物醫藥、人工智能與集成電路、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與通信、新材料與環保、消費與服務、傳統行業轉型升級、工會干部培訓等行業領域,路線設計立足廣東省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建設和新質生產力發展要求,深度融合當地產業特色和工會工作優勢。